青年学术沙龙 · 第二十七期:价值观与现代人的时间处境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4-25浏览次数:54

2023423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七期顺利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价值观与现代人的时间处境,主讲人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肖柯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德华老师主持开展。

肖柯老师以“价值观”、“时间处境”、“问题意识”三个关键词对沙龙主题进行拆解,围绕既有研究对马克思价值论的判断及其问题、价值的量化与社会形式、多元价值的时间形式前提三部分内容探讨马克思面对价值多元问题的思考。

关于既有研究对马克思价值论的判断及其问题,肖柯老师主要通过以赛亚·伯林和马德普的观点进行论述。其中,英国学者伯林根据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将导致国家消亡”的学说认定马克思是价值一元论者,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中国学者马德普在反驳伯林时指认马克思是价值多元论者,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提供情境性和规范性的统一,而前者又表现为价值主体的多元性、价值客体的多样性、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三个方面。在肖柯老师看来,上述两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均脱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从而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观点,也无法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路解决自身的问题,值得尝试的思路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或者价值理论。

关于价值的量化与社会形式,肖柯老师认为,以往研究多是从内容角度来思考价值的一元性或多元性,但马克思是从形式的角度来思考价值的量化何以可能。因此,他选取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论述价值如何获得可量化性,指出其中对价值量的形式分析可以为回答价值如何获得可量化性提供思路。通过论述得出,在马克思看来,一般劳动时间是具有塑形力量的社会形式,不仅使劳动时间成为劳动的量的存在方式,而且使劳动成为时间的一种存在方式。或者说,劳动时间不止是劳动的量的尺度,而且直接是交换价值的尺度,劳动的中介环节之所以被隐去是因为劳动被时间所吸纳,也即一般劳动时间已经遮蔽了抽象一般劳动而成为价值的实体和尺度。

关于多元价值的时间形式前提,肖柯老师指出,价值的可量化性的社会形式前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四个规定——正常的生产条件、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对于价值量的决定、制造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发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逻辑最终必定突破商品世界、突破资本生产而侵入人的价值世界、生活世界。伯林的价值多元论所包含的诸多规定——多元性、不可公度性与冲突性——及其内在矛盾也得到妥善澄清。在肖柯老师看来,正是资本主义对抗性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秩序处于冲突之中。

曾德华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阐发个人感想。与会师生就时间与价值的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价值选择、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肖柯老师的分享以其扎实的文本基础、严密的逻辑论证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也为与会人员进行学术上的理论思考、生活中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