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家讲坛”第十三期顺利开讲,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青教授应邀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以腾讯会议为平台,讲座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冬汉教授主持。
李海青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实际上就是中国现代化的逻辑,它服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从现代化的角度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中国的现代化迄今为止大致分为三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推进整体现代化尤其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这三步当然不可能同时实现,而是需要在不同历史阶段完成的任务。所以,与这现代化的三步相适应,在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就不能不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形成不同的主要结合点: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与江泽民时期的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主要结合点。第二个主要结合点的选取有所失误。党的十六大以来,更关注于人本身(表现为对公民权利幸福的关注)的整体发展(表现为强调发展的科学性与全面系统性)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新的主要结合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标志着新的主要结合点开始实现转移,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则标志着这种转移的切实实现。当然,这一新的结合点并非是对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否定,相反其会通过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力更为有效的推进生产进步,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对以往主要结合点的扬弃。
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取向从关注经济结构转向关注实践功能,从依据教条转向立足现实,从浅于表面转向把握精髓,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从单维突进到整体发展,结合愈益深入、愈益富有成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的持续推进,随着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语境逐步接近,随着人们对资本的历史功能与局限性形成越来越清楚的认识,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学说理解的逐步深入,作为人类文明伟大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景必将更为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