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索聊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读书会”第三期顺利举办。此次读书会的主题为“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读《为人民服务》”,主讲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放副教授,读书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琳老师主持。
张放老师从思想史研究角度对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务》进行文本分析和价值解读。《为人民服务》的全文虽只有700余字,背后却凝聚着毛泽东对“党和人民关系”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愿景追求。张放老师以“毛泽东为什么要参加一个普通战士的葬礼”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从1939年2月毛泽东给张闻天写的信中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到1945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为人民服务”被作为党的宗旨载入党章,还原了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相关问题思考的脉络。
张放老师对《为人民服务》的版本进行了简要介绍。《为人民服务》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944年版、1953年版和1991年版,版本的更新主要是对一些措辞、表述、注释及标点符号作出修订,中心思想一以贯之。
张放老师通过对照1991年版和1944年版,对文本逐段进行详细的思想解读。在第一部分,毛泽东所指的“革命的队伍”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军队,这支“革命的队伍”的双重任务,第一重任务是“解放人民”,第二重任务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在第二部分,毛泽东围绕“死亡的意义”这一话题展开,界定了对一个人生前成就评价的标准是:是否为人民利益服务。从而,毛泽东建构起了契合社会主义文明的新价值-信仰体系基础。在第三部分,具体谈论这种新价值-信仰体系的塑造具体进路,即勇于接受批评。既包括外部批评,也包括自我批评。张放老师强调,任何关乎人民利益的决策,都应是扎根于人民、聚焦于人民的实际判断。在第四部分,毛泽东的视野从根据地拓展到全国,具有全球性战略眼光和唯物史观视野的毛泽东回顾了革命历史中的奋斗与牺牲,再次强调人生价值意义的最终归宿——为人民利益而奋斗,重申了新文明的信仰基础。在文本最后一部分,毛泽东强调“平等”与“团结”的问题,只要是做过有益于人民的工作的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追悼会是一种仪式,发挥着巩固情感和思想体验的作用,集体仪式是一种可以让个人获得超越个人体验的“集体力量”,促进集体主义导向新主体的形成。
张放老师以长征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史实,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为人民服务”的历史逻辑,并指出它产生的思想影响:首先,用《雷锋日记》列举“为人民服务”对于党员自我修养的影响;其次,以鞍钢宪法、枫桥经验、城乡关系改造等不平等结构的改造实例证明“为人民服务”思想深刻影响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度建设的探索。
张放老师依据警卫员的回忆录记载,将毛泽东以身践行“党在人民身边”理想的故事娓娓道来,可爱可敬,站在人民群众中的毛主席形象跃然眼前。而《为人民服务》给新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亦值得我们思考沉淀,继承发扬。
在互动环节,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同学们,针对本次讨论内容展开了提问与互动,问题与回答都十分具有时代性与典型性。本次读书会在热烈和谐地气氛中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