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2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索聊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读书会”第四期顺利开讲。此次读书会的主题为“差异、认同与承认: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文本的探讨”,主讲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秀丽老师,读书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宝珠老师主持。
孙秀丽老师首先简述了选题原因。她谈到,“认同和承认”议题是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探讨的热点,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代批判理论论争的焦点;而且
“认同和承认”也是现代社会的“关键词”。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多元和差异的社会,承认观念涉及个体或社会的自我理解,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具有现实意义。为了理解承认概念的规范内涵,孙秀丽老师聚焦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几位代表,探讨了他们对于差异的不同理解。
孙秀丽老师提到,在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那里,承认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承认。结合文本《承认的政治》,孙秀丽老师解释了泰勒对平等尊严政治和差异政治的区分,分析了平等尊严政治对何谓好的生活的差异保持价值中立,但容易形成关于平等价值的同质性要求;差异政治关注何谓好的生活的实质性内容,但容易陷入种族中心标准的自我封闭。泰勒的承认政治调和了二者的对立,肯定个人或族群认同,并在“视界融合”中展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平等对话;德国社会批判理论家霍耐特侧重的是主体间的承认与蔑视的问题,构建了更为丰富的承认体系。结合《为承认而斗争》《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等文本,孙秀丽老师梳理了霍耐特对欧洲承认观念的历史重构,具体解释了霍耐特的三种承认形式,即情感关怀、法律承认与社会尊重。在以爱和亲密关系为纽带的家庭领域,情感关怀使人自信;在以法权平等维系的社会领域,法律承认使人产生自尊心;在以贡献和荣誉为纽带的共同体中,社会承认使人产生自豪感。
孙秀丽老师认为,承认议题对社会正义的探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作为合作共同体的平等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对他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承认,还是对文化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观照,承认都具有积极的道德内涵和政治内涵。但在现实层面,承认政治也有可能导致不平等和冲突,陷入偏狭的特殊主义。对差异和承认的不同理解体现了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之争,不仅是对时代关切的理论阐释,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视域的发展和推进。
在互动环节,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和同学就马克思的承认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等内容展开提问和互动。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相逢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