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西索聊原·第十一期: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18浏览次数:209

2022412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索聊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读书会”第十一期顺利举办。此次读书会的主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讲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甲旬老师,读书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琳老师主持。

王甲旬老师首先介绍了领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原因。她谈到,2022年是《讲话》发表80周年,《讲话》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经典之作,是我们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艺政策和文艺现象的钥匙。重读讲话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更好地理解、贯彻、落实新时代文艺政策。接着王甲旬老师具体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历史、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左翼文艺理论与根据地的文艺实践 以及延安整风运动五个方面总结了《讲话》的背景。

王甲旬老师通过思维导图详细展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过程及每个阶段的代表性观点。她表示,《讲话》内容可以分为引言:开会目的和主要问题,以及结论两个部分。结论主要是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如何服务问题、文艺界统一战线、文艺批评的标准以及严肃整风运动的必要性五个方面。王甲旬老师进一步阐明了《讲话》的以下六项主要文艺理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文艺来源于生活;文艺创作的典型性;必须批判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以及文艺批评与思想斗争。

王甲旬老师深入解读了《讲话》的核心内容。在此之前,王甲旬老师着重明确了两点;要进入“民族解放”语境,她表示,《讲话》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问题的讲话,同时要掌握“人民”的概念,毛泽东对“人民”的理解是“自己人”。其一核心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和“首先为工农兵”,在此基础上王甲旬老师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解决了的问题要为重新提出的缘由,这里充分体现了文化领导权以及为了人民的批判和继承,纠正了五四以来的错误文化观念。她强调,这里的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是无产阶级文艺服务对象,以及面对变化了的历史条件,要把理论统一到当下的文艺实践中。其二是“如何为”的问题,毛泽东把普及与提高辩证地结合起来,并肯定了普及是第一位的。王甲旬老师进一步表示,“普及第一”绝不是新文艺的降级,而是新文艺远大发展的历史指标;同时《讲话》中阐明了关于“教育工农兵”与“向工农兵学习”的关系;以及从“客人”到“主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在深层上表露出真正接受这群千里迢迢来寻找光明的知识分子,将他们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纳入革命的整体事业中去。

王甲旬老师重点阐述了《讲话》的影响和地位,《讲话》不仅指导解放区文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产生了极大变化,引领人民的文学艺术迅猛发展,而且形成了“人民文艺”发展思想,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针。王甲旬强调,《讲话》具有重要的新时代意义,坚持《讲话》确立的文艺的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把握《讲话》中的文艺基本规律,扎根社会生活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文艺道路,将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理解《讲话》提出的文艺批判标准,贯彻落实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的要求。整场讲座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层层深入,为各位同学深入学习与感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