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叙事中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18浏览次数:318


514日,“在全球叙事中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中心承办。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为开幕式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同学参与了线上会议研讨。

深化伟大建党精神 学理阐释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愈加需要把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源头的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传播出去,发扬光大。在全球叙事中讲述好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导力,区分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和分众化表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话语体系,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识,言之共情,言之可信”,需要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从多种视角和维度进行深入研究阐释,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理论界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来源、理论特质、建构逻辑、内涵结构、时代价值等问题已推出大量研究成果。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指出,伟大建党精神主要是在上海孕育和形成的,这是以上海为首的党的早期组织和全国党组织、建党先驱们共同努力的必然结果。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建党实践全过程之中,这主要有四个时间节点,一是思想建党的北大红楼时期,二是组织建党的老渔阳里时期,三是19217月党的诞生时期,三是19227月中共二大的召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来源,早期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理想来源,建党先驱们的建党活动是实践来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外部来源。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精神指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邓纯东研究员认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方向指引,明确了党为什么而奋斗的问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神圣使命,明确了党的奋斗要干什么的问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精神品格,明确了党如何干的问题。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检验标准,明确了党的奋斗的价值取向问题。

伟大建党精神所承载的精神基因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恢宏史诗和千秋伟业之中。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教授强调,一要立足党的奋斗历程,深刻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既支撑民族千秋伟业的历史开创和辉煌发展,也将引领民族千秋伟业的未来走向。二要立足“建党”实践,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要立足“精神”形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具体革命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四要立足“党”这个主体,从精神层面回答党是什么、党为什么能、党要干什么的深层次问题。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经历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所作出高度凝练的表达。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国献教授强调,鲜明的时代性、深邃的科学性、崇高的人民性、坚定的斗争性、突出的实践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伟大建党精神贯通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标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因图谱,凝结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和政治品格,构建了锻造最强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精神密码,提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与起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延续与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戴立兴研究员指出,前者是后者的精髓灵魂和红色主线,后者昭示了前者的时代特征与永恒追求。不管时间怎样前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精神永保不变,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不变;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变;坚持用信仰诠释忠诚、用行动践行忠诚的政治品格不变;坚持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斗争精神不变。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露萍副教授着重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色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红色文化所包含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而伟大建党精神是所有精神谱系的源头。红色革命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内涵高度契合,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红色革命精神的凝练和概括。红色革命精神既是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演绎和体现,同时它又通过文化资源的传播使伟大建党精神得到传承和光大。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德华老师指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包含着极为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蕴藏有深厚的文化自信因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出深沉的文化自强色彩;“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奠基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深层的文化认同心理。正是因为伟大建党精神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意蕴,所以它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增强伟大建党精神 全球叙事能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增强全球叙事能力。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指出,一要善用体育、艺术等世界通用语言,培养更多穿着“运动衣”“演出服”的外交家,让世界看到一个富有魅力、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进而感受其背后的精神力量。二要增强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三是要用好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新时代党领导的伟大实践的鲜活案例,在实践场景中讲好党的故事和伟大建党精神。

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认为,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来看,可区分为双边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洲际命运共同体与政党命运共同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来看,可区分为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向全球传播伟大建党精神,要根据不同层次受众的不同需求,努力把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智慧、行动、经验和方案用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方法讲清讲深、讲精讲透、讲好讲活。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晋继勇教授强调,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不仅仅在于针对某个特定的国家提供多少抗疫物资援助,而是在于抗疫理念是否得到国际普遍认同、是否基于抗疫理念来开展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变革、是否构建了关于抗疫理念的话语体系、是否实现了抗疫经验的全球共享。因此,需要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强化抗疫理念的文化含义,淡化其政治含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抗疫理念的普世化和认同感,以普世化的抗疫理念来引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直观性、故事性、共情性决定着运用艺术形式表达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独特优势。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花勇副教授指出,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实现语言文字向艺术形象的视觉转化,能够使民众在接收图像信息过程中认知、理解、认同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运用艺术形式表达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独特经历,启示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并善于运用艺术形式,拓宽艺术表达的渠道,丰富艺术表达的形式,加大艺术表达的频次,助力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放副教授从全球史视角指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在思维上须做到从内外有别到内外统一,在内容上要注重差异性与批判性,开拓动态的、互动的、现实的、嵌构于全球权力结构的话语权建设路向。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郭琳老师提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展开国际传播:一是凸显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二是突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与积极调适;三是呈现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四是强调人民至上的关键性价值。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则文老师强调,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的路径机制可从党内思想政治建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红色文化传播与“互联网+”及网上虚拟空间阵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构。

优化伟大建党精神 国际表达战略策略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是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瑛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可以借鉴美国、英国、北约、俄罗斯、日本的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经验,探索如何推进政府与社会各部门协调联动,实现国家战略传播目标。具体来说,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着重从战略传播理念、战略传播机制、战略传播执行机构和战略传播评估等四方面切入,提升中国的全球叙事能力。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亦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蒙象飞教授提出,由于政党形象是政党精神的外在表达,体现了政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事关政党的前途命运,因此,中外政党都非常重视自身形象建设,将其视为政党的无形资产。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视角,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度国际表达,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认同度和国际话语权,进而为中国共产党新的伟大征程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要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吕进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顺应着新时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方向和发展潮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富有国际广泛传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感召力,应该充分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扩大中华文化辐射面。其一,要构建和谐互动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其二,要拓宽国际文化交流渠道,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格局。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志霞副教授指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仍面临着“大国弱语”、“他国误解”等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向世界人民“传播好”、“解释好”、“展示好”中国价值观,进而促进国际认知、认可和认同。就传播策略而言,一要凝练传播内容,既彰显中国特色又突出世界共享;二要改善传播形式,既优化主流传播又发挥多元要素;三要升华传播效果,既实现全球覆盖又达到精准传播。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文副教授基于对海外学者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研究成果的批判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法治发展既不会走盲目效仿跟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邪路,也不会走因循守旧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法治成果,不忘本来,眺望未来,返本开新、择采众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宇伟主持。孙老师表示,对来自诸多高校的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同学们参加本次线上研讨会表示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赓续发展、话语建构、战略策略问题发表精彩见解,与会师生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上海外国语大学将进一步聚焦理论阐释和全球传播,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好、讲述好、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