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论坛·第二十期 | 满永:经济、政治与文化:土地改革的三重面向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19浏览次数:497

2022525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人论坛”第二十期顺利开讲。此次论坛主题为“经济、政治与文化:土地改革的三重面向”,主讲人为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满永教授,本次论坛以腾讯会议为平台,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放副教授主持。

此次论坛,满永教授从历史的情势、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结果三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土地改革,通过经济、政治与文化三重视角对土地改革问题做出学术分析。

在第一部分,满永教授明确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革命、理解中国革命诉求的宏大视角。就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它呈现出从“天下秩序”到“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在此进程中,国家强制力不断增强,社会革命频繁爆发。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同革命要达成的目标相背而行。从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发展来看,国家权力不断收缩,逐步让权于社会。基于这样的历史情势,需要重新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社会。

在第二部分,满永教授基于经济效应和政治发展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土地改革,并指出其自身的限度。就经济土改而言,满永教授从地权变动和生产发展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并指出经济发展诉求同政治革命理念之间存在的张力,明确“经济”土改的限度。继而,满永教授从革命动员与基层权力重组两个方面分析了政治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要影响,并进一步明确它在政治动员的效果方面难以持续,同时在乡村权力关系重塑方面的局限性。

在第三部分,满永教授从文化土改对人的塑造以及不确定社会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人都需要改造,使其成为新人。同时,需要通过乡村集体化、城市单位化等路径将人们组织起来。另外,土改后农民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展现出对于个体政治身份发生变化的忧虑。相较于土改时期的财产分配或是乡村权力体系的重塑,这种政治身份的变动是在不确定社会中发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基于土改建构起来的个体身份政治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调整,为乡村变革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

最后,满永教授总结到,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对土地改革展开分析,都有其限度。如果将土地改革的经济与政治影响纳入基本的制度层面,就会发现土地改革实际上延续了传统的土地制度和自治的乡村权力网络,而发生改变的关键则是个人身份的转化。从社会文化层面拓展土改史研究,不仅符合土改的实际历史进程,也有助于理解土改之后的乡村社会变革何以可能。

满永教授对于土地改革的深刻思考给与会师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使大家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