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索聊原·第十七期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关系重塑:读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19浏览次数:311

2022530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索聊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读书会”第十七期顺利举办。此次读书会的主题为“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关系重塑:读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主讲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放副教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董沛,读书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琳老师主持。

张放老师首先指出当今时代重读《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的缘起。针对毛泽东对于现代和传统的理解这一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需要从学术史脉络和思想史脉络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以此切入,张放老师认为需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以及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其次,张放老师阐述了《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的缘起。就国内方面来看,得益于1955-1956年国内发展情势的推动;就国际因素而言,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及中国的反思回应也促成了谈话的形成。另外,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以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文本中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为谈话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硕士研究生董沛逐段分析了《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这一文本。毛泽东以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形式切入主题,指出中国革命战争必须要同我国具体实践进行结合,这一态度和原则在其对待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态度上一以贯之。他明确反对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指出研究外国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而不能将其本末倒置,丢失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不仅体现出毛泽东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历史思维,也体现出他对待文化发展的辩证态度。

最后,张放老师总结了《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的思想价值。通过对《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分析问题时采取了一种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规律性原则与民族性表现的梳理,呈现出一种综合性思维方式。毛泽东倡导以开放的心态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辩证对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葛,不仅对于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于后发民族国家和地区探寻现代发展道路提供了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