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并将其纳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琳老师和郭慧超老师获批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
2022年9月28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三期顺利开讲。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琳老师和郭慧超老师结合自身申报课题的经验,以“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前沿问题评述”为主题展开分享,本期“青年学术沙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放副教授主持。
郭琳老师以“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师生获得感研究”为主题,主要从思想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探究进路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分析。
首先,就思想背景而言,郭琳老师指出思政课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面临着双重挑战。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变迁,教学模式从单向灌输到师生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化,以及不同思潮的交锋和碰撞,都使得当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巨大挑战。
其次,就研究现状来看,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矛盾、部分教学方式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存在一定错位、部分语言表达形式与学生思想特点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等问题。
从探究进路而言,郭琳老师表示,应该从理论层面加强关于获得感提升总体原则的研究,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构成的互动关系着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觉动力,建构师生获得感双重分析性框架:一方面,基于知识-方法-价值三重维度建构其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依循教师与学生理性-感性的双重体验,建构其评价体系。另外,也应该从实践角度探索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不仅从横向上加强对西方价值观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对比;而且从纵向上进一步增强传统资源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郭慧超老师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进路研究”为主题,基于信仰在场问题的关注、信仰教育的多重盲点以及困境突围的进路凝练三个方面展开了分享。
第一,就信仰在场问题而言,郭慧超老师指出,在政治话语陷入大数据精准算法和控制的当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在场越发成为解决我国高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核心。然而保证这种在场的稳定性、彻底性和崇高性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效果,避免信仰教育沦为饾饤之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消散因素。
第二,当下的信仰教育存在多重盲点。具体而言,信仰教育的盲点主要包括信仰教育理论基点上的逻辑盲点、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情况的理解盲点以及信仰教育面对的困境与挑战的认识盲点等。针对这些盲点,应该依靠信仰教育的中共经验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要素分析,破解当下信仰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在克服信仰教育的困境时,必须回归经典理论和工人实践,感悟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同时,应该对党锻造新人的经验作规律性的总结和凝练,对消解信仰教育的时代因素当作问题去考察。另外,破解路径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并留出不断探索的空间。
与会师生就在大思政格局中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